隱岐諸島(6):魷魚淹腳目、燒火山幽光——西之島的歷史、傳說與信仰

西之島除了壯麗的國賀海岸,更有豐富的人文資產。本文將走訪西之島町其他角落,蒐集迷人的歷史、傳說與信仰。

上一篇文章我們探訪過隱岐最重要的自然景觀「國賀海岸」,這次就探索島上的其他角落,品味西之島的人文景觀吧!

黑木御所跡:天皇逃走中!

先往島嶼的北方前進。首先來到的是「黑木御所跡」。黑木御所跡位於別府港東北方地勢稍高的小丘陵地上。1332年後醍醐天皇針對鎌倉幕府的倒幕行動失敗後,被流放到隱岐西之島,在這裡沉潛了一年。

在這座丘陵上,除了御所的遺跡外,旁邊有一座供奉天皇的黑木神社。入口處還有一座天皇資料館「碧風館」,入館需要門票,因為歷史並不是我的主要興趣,就沒有付費參觀了。

被流放隱岐的後醍醐天皇並沒有放棄倒幕和重返天皇中心政治的野心。1333年,他成功從這裡脫逃,回到京都,最終奪回政權,史稱「建武中興」。

別府地區還有其他相關的史蹟,例如「三位之局館跡」、「隱岐判官屋敷跡」、「千福寺御座所跡」等等,觀光協會甚至還有規劃「後醍醐天皇脫逃之旅」。對中古日本史有興趣的朋友可別錯過~

宇賀地區:傳說塑造的地形

繼續向東北前行,往宇賀地區前進。公路緊貼著島前內海,可以欣賞到對岸中之島菱浦一帶的風景。

翻過一座小山丘後,突然間「三郎岩」映入眼簾。三郎岩是粗面岩質的海蝕柱,太郎、次郎、三郎三塊岩石等差排列,是中之島相當受歡迎的地標。

三郎岩位於中之島北方海面上,緊鄰隱岐汽船航道,在中之島搭乘海中展望船”AMANBOW”也能近距離欣賞。三郎岩雖較接近中之島,但若想在陸地上想看到他們,大概只有西之島東北端的宇賀才看得到。

延伸閱讀:隱岐諸島(4):航向島前三島!

岸邊的舊公路上,「馬道岩(メド岩)」相當搶眼,宛如比了一個OK手勢。

為什麼稱為馬道岩呢?為什麼中空有如Ok手勢呢?根據西之島町觀光協會的說法,流傳著這樣的傳說:

在馬道岩上的洞穴,是宇治川戰役中名馬「池月」,曾經對著此地的大岩壁踢了一腳,一塊岩石被一腳踢飛,造成了這個洞穴。因此人們將這個洞穴稱為「馬道」。而那塊被一腳踢飛的圓石落在岸邊,形如海龜,村民將其命名為「龜島(亀が島)」。也許是在幾經波蝕之後,似乎已經找不到了。

「池月」是佐佐木高綱從源賴朝那裡獲得的名馬,在宇治川的前鋒戰鬥中表現優異,因此廣受人們稱譽。

參考資料

如果難以想像岩石為什麼被侵蝕成這樣的形狀,那不妨就遙想當地先民們繪聲繪影地描述石塊被馬蹄踢飛的情景,感受傳說與地方想像的微妙關係吧。

馬道岩旁為峭壁旁的舊有道路,需注意落石。

燒火神社:火山有保庇

島前三島:西之島、中之島與知夫里島有共同的身世,他們是遠古的島前火山口陷落之後,外輪山各自形成的島嶼。

島前破火山口 衛星影像圖

在那之後,三島中央再度經歷火山活動,形成了中央火口丘:燒火山。燒火山是島前最高峰,又位於群島中心,是顯而易見的地標,自然成為了當地的信仰中心。帶有神秘色彩的「燒火神社」座落燒火山八合目,供奉著守護航海安全的神祇。

想來到燒火神社可沒那麼輕鬆。得先克服彎彎曲曲的山路,再拾級而上,一步一步接近時常雲霧繚繞的社殿,更添神聖氣氛。

上燒火山有兩條路。最主流會先經由縣道至美田聚落,再從西之島町役場附近的岔路往波止聚落方向前進。看到指標、上山前,別忘了先進波止聚落裡,尋訪燒火神社西側的鳥居。

另一條從燒火山東側的大山聚落出發,沿燒火林道而上。大山聚落同樣有燒火神社的鳥居一座。然而燒火林道目前看似不建議通行。

到了停車場,停好車,走進杳無人煙的步道。參拜燒火神社可以消耗不少熱量。

鳥居的左側有登上燒火山的岔路。作為島前最高峰的燒火山,山頂的展望一定很棒,但造訪當日雲霧繚繞,上山一定是一片白牆,就沒有花力氣爬到山頂了。

走入鳥居,不由自主地鞠躬敬禮。穿越小徑般的參道,從古城般的社務所旁走過。燒火神社快到了。

燒火神社的信仰,可追溯至平安時代,是島前地區最古老的神社。如今所見的本殿建築,也已經是1732年的古老建築。古木參天,以及鑲嵌於岩洞內的社殿,加上此數幾乎沒有其他遊人,可以靜靜體驗秘境氛圍,以及獨享一座山頭的感覺。

延伸閱讀:秘境氣氛濃厚的神社,也很推薦隱岐島後的壇鏡神社

燒火神社因居高的地勢,神社的火光,曾作為古代航行於島前海域漁船的燈塔。相傳被流放到隱岐的後鳥羽上皇,在航行的過程中遭逢風暴,此時,海中躍出了三顆火光,點燃了燒火山。後鳥羽上皇便是受燒火神社的神聖火光引導,才能安然渡海。自此燒火神社成為當地重要的信仰。隱岐汽船的商標,便是源自這三顆火光。(參考資料

中央火山丘上的神社火光,以及島前破火山口構成的港灣地勢,火山地形的恩澤,護佑了世世代代的島前漁民。

由良比女神社:魷魚淹腳目的傳奇海灣

由良比女神社位居浦鄉聚落西側,正對著長形的由良海灣。歷史可追溯到西元842年,非常古老。因為由於大量湧入的事蹟,相當具有傳奇色彩。

相傳由良比女神社的祭神由良比女命,在渡海時,魷魚咬了他浸在海中的手。為了向由良比女命賠罪,每年12月到1月期間,都有成千上萬的魷魚湧入由良海灣,此地因此有「魷魚聚集的海灣(イカ寄せの浜)」之稱。

根據現有資料,從明治、大正時代至昭和20(西元1945)年代期間,均有大量魷魚湧入的紀錄,站在沙灘上,「穿著鞋子都就能撿到魷魚」。神社內的解說牌也記載了魷魚潮的實績:

昭和3年(西元1928年)二月,兩位當地居民在連腳都沒地方踏的海濱,各撿了數萬隻的魷魚。一人後來買了一塊水田,另一人買了一塊旱田。

昭和20年(西元1945年)秋天,在這戰後食物短缺,「比起金錢更需要物資」的年代,當地一警官乘小舟,撿了一大堆的魷魚並拿到市場販售,存了一桶金之後,作為創業基金,轉行去了。

昭和43年(西元1968年)11月30日晚上,浦鄉警拘捕察署的警員在巡邏時驚見魷魚群飄來。警察署長、甚至沒值班的警員都跑來撿拾魷魚,一共撿了一萬六千隻

這些令人莞爾的傳言真偽莫辨,倒也體現了當地人與魷魚深厚的關聯。但大量魷魚湧入的事蹟並非空穴來風。最近一次的魷魚湧入發生在平成18年(西元2006年),當時留下的影像證實了上萬隻魷魚湧入港灣並非只是鄉野傳說(可以在西之島町官方網站看到)。魷魚群乘著對馬暖流從西南方飄來,冥冥中就被引導到由良港灣裡,造就了由良比女神社的傳奇。

而今,隱岐諸島周邊的魷魚產量仍豐。但也許是環境變遷漁業發展,魷魚群已經好幾年沒有上岸了。如今飄到由良比女神社鳥居前的,只剩樹枝樹葉與海漂垃圾。港灣裡採收魷魚的人形立牌,以及魷魚小屋遺跡,仍憑弔著那段歷史。

社區圖書館:凝聚地方的いかあ屋

從別府往浦鄉、國賀海岸的縣道旁,一定會注意到路邊別出心裁的木造建築。這座西之島町社區的圖書館,命名為”IKAAYA(いかあ屋)”。音同西之島方言的「走吧(いかぁや)」,除了是島民獨有的密語,似乎也與魷魚的日文いか雙關。

在西之島,因為許多島民有相同姓氏,人們會用「OO屋」的屋號來稱呼彼此。社區圖書館「いかあ屋」也結合了屋號命名。「在同一個屋簷下」的空間設計,希望圖書館成為凝聚社區的場所。

內部空間十分寬敞,木造結構、自然採光,以及各式各樣的座位區,氛圍相當悠閒舒適。等候觀光船或觀光巴士的閒餘時間,很適合到圖書館裡品味離島書香。

佈告欄上貼著「大人の島留学」計畫的心得分享與招募文宣。許多嚮往島嶼生活的人,紛紛來到島前三島,花上一年的時間,在島上過著打工度假的生活。島留學生招募20~29歲的年輕人加入。今年度共有70位島留學生、島體驗生來到島前,投入島上不同產業。觀光協會裡那些友善親切(而且會講英文)的哥哥姊姊,相信都是對這片土地深深著迷而來到島上的吧。

由良的魷魚潮不再來,但島留學生前仆後繼地來到隱岐。當地方逐漸衰老,在全球化的過程被逐漸抹除,「地方之愛」持續為偏鄉發展注入活泉。

延伸閱讀:隱岐諸島(9):海士町地質、神話與歷史散步

造訪時間:2023年6月7日、6月10日

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探索更多來自 旅行研究筆記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